2018年近50億條個人信息被泄露 內部漏洞遠高于黑客攻擊
據安全情報提供商Risk Based Security(RBS)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公開披露的超過6500起數據泄露事件中,有三分之二來自商業(yè)部門。
同時,政府部門占13.9%,醫(yī)療部門占13.4%,教育部門占6.5%。
RBS收集和分析的數據顯示,非常嚴重的數據泄露事情還將繼續(xù)發(fā)生,而這對人們的個人隱私有著很大影響。
2018年,有12起數據泄露事件涉及人數超過1億或更多,這些泄露事件占2018年所有記錄的74%。
截至目前,2018年最大的數據泄露事件是Aadhaar印度國家身份認證系統(tǒng)。
該泄露事件于2018年3月被曝光,涉及11億印度個人信息,包括國家公民身份號碼、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箱、住址及照片等。
截至目前,2018年最大的數據泄露事件是Aadhaar印度國家身份認證系統(tǒng)。
該泄露事件于2018年3月被曝光,涉及11億印度個人信息,包括國家公民身份號碼、姓名、電話號碼、電子郵箱、住址及照片等。
其他較大規(guī)模的數據泄露還有萬豪集團旗下喜達屋酒店的一個顧客預訂數據庫被黑客入侵,近5億人次的詳細個人信息被泄露;
華住酒店集團1.3億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在暗網售賣,泄露內容包括卡號、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登錄密碼、入住時間、離開時間等。
從這些泄露發(fā)生的原因看,有些數據泄露并不是黑客利用安全漏洞所致,而是錯誤的行為導致數據可被網上公開訪問。
比如美國的市場營銷公司Exactis,因數據庫配置錯誤,導致2.3億用戶和1.1億商業(yè)聯系人的個人詳細信息可被公開訪問。
泄露的另一個常見原因是欺詐或社工,公司內部人員有意或無意地與未經授權的第三方共享數據。
政治咨詢公司劍橋分析通過第三方應用程序從8700萬Facebook用戶檔案中獲取數據的事情屬于這一類。
根據RBS的分析,在去年4508起數據泄露事件中,黑客攻擊是導致數據泄露的最常見原因,其次是略讀(453)、網絡相關泄密(268)、網絡釣魚(177)和惡意軟件(160)。
但是,在查看每個數據泄露的公開記錄數時,網絡類別占39%,其次是黑客占28%,欺詐占25%,數據處理不當占7%。
“在2017年以前,黑客攻擊是最常見的漏洞類型,也是數據泄露事件的主要‘貢獻者’,”RBS分析師在他們的報告中說。
大部分泄露事件(5433起)是外部威脅造成的結果,其中有925起是內部威脅造成,無論是惡意的,還是偶然的,有157種都是因未知原因造成。
換句話說,因內部因素的漏洞暴露的數據記錄遠遠超過黑客竊取,比如錯誤配置的錯誤和其他數據處理器錯誤。
數據泄露發(fā)現和報告之間的平均天數為49.6%,這與2017年相比略有增加。
考慮到2018年歐洲生效的《GDPR》法規(guī)要求,數據泄露被發(fā)現的72小時內需要向監(jiān)管機構報告。
然而,值得關注的是72小時窗口期僅僅是向監(jiān)管者報告,而不是公眾。如果確實存在高風險,公司有義務通知受影響的個人。
【文章轉載自天極網】